
同和文化
和字文化
"和氣生財" "和"文化
天地和為上,人類和為貴. "和"文化理念,不僅是同和公司的文化理念,也是 中華文化與東方文化中最神奇和最具魅力的部分。公司認為,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和"為貴,"和氣生財"一直貫徹公司的整體發展."和"文化,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更在公司日益發展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成果。
"和"的歷史:
從《中國書法大字典》里我們得知,"和"字的源起是上古時期的一種能吹奏 的樂器,吹奏出來的聲音非常和諧.由此,"和"字產生,代表"和諧"之意,以后"和" 字又衍生出"包容"、"和平"和"安定"、"太平"等含義. 何謂"太和"?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太和"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太"的解釋是指 形成天地萬物的元氣."太和"是指陰陽會和、沖和的元氣.這種陰陽的會和或沖和 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和諧的.《易經》在乾卦上講:"保合大和,乃利貞".這 里"大和"就是"太和".意思是說"太和"是吉利之道,利于萬物生長."太和"的另一種解釋就是"天下太平".
何謂"中和"?孔子在《論語》中講:"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什么? 《辭?!方忉?不偏叫"中",不變叫"庸"."和"作為這一文化理念,源于儒家中庸 之道,認為能"致中和",即無事不達到和諧的境界為最美好的境界."中和殿"的名 稱就源于"致中和"的含義."中和"還有中正和平之意. 海納百川就是一個"和"字.只是這個"和"的內涵非常豐富."和"不僅具有吸納 各種文化的特點,還有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提升的作用.
“和”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春秋時期,和字盛行,構成和文化范疇?!秶Z?鄭語》記述了史伯關于“和、同”的論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若以同禪同,盡乃棄矣。”在先秦諸子百家中,講“和”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儒家創始人孔子把“和”作為人文精神的核心。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時,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的命題,承認差異,然后從差異中追求統一與和諧。其弟子有子也說:“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的思想,認為“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豆茏印穼⒑秃喜⑴e,提出“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管子集?!返诎耍?。墨子提出“和合”是處理人與社會關系的根本原理,認為“離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間詁》卷三)?!兑讉鳌诽岢鎏陀^念,講“保合太和,乃利貞”(《周易集解》卷一),把“和”作為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標,一旦達到“太和”境地,自然、社會和人事,一切都將順暢安寧。秦漢以后,“和”思想作為中華文化現象的本質概括,貫穿于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各個時代、各家各派之中,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認同的人文精神。
"和"文化的起源與現實:
兩千多年前,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歷史的長河跨過了兩千年,自然與人類面臨更多的問題。物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爾文博士在1988年1月的諾貝爾獲得者巴黎集會的發言“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把“和”作為人文精神的核心。在春秋戰國有王道與霸道之爭,儒家是主張王道而反霸道的。當今的霸權主義者,有點像春秋戰國時代的霸主。他們的哲學指導思想,與“和而不同”正好相反,不是要社會和諧發展,而是要弱肉強食;不是和平共處,而是要用戰爭解決問題。這樣一來社會危機就嚴重了。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已經造出了可以毀滅人類自己的武器,如果像霸權主義那樣,用戰爭解決問題,就會導致人類自身的毀滅。因此諾貝爾獎獲得者們才如此重視這一問題,得出這一結論。即要以“和而不同”的思想來解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問題,這樣人類社會才能取長補短,和諧地發展,而不致于因為霸權主義以弱肉強食的辦法用戰爭的手段從而造成人類社會的毀滅。這也就是我對當前國際問題的看法。
在現代管理中,樹立中華和文化強調的“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五和原則,無疑可以更有效地處理好現代企業中的勞資關系及價值分配關系,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重視中華和合文化精神,有助于實現現代企業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對傳統供應鏈管理的融合與優化。作為現代發達網絡上的一個節點,也需要相互合作和和諧,現代化的大生產是建立在和諧的基礎上的。
"和"的理念
人類生存需要“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李樹爾:太極理念是中華文明深層結構的精華,表征了一切統一體內部運動的情勢。它既是孔子和老子關于“和”的辯證法的衍生,又十分形象地呈現了陰陽合和、和而不同、沖氣以為和、和實生物、致中和、保合太和……等理念所表述的運動機理。一句話,它是傳統理念中的對立物的統一。因此,中華文明中“和”的辯證法將深刻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和"的功用
在中國古代的經典論述中,“和”的基本涵義是和諧,古人重視宇宙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更特別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鬃又鲝?ldquo;禮之用,和為貴”,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和睦、和平、和諧,以及社會的秩序與平衡為價值目標。
以“貴和”而論,中國人把“和為貴”作為待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極力追求人際之間的和睦、和平與和諧,“和”既是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又是人際交往的目標所在。以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也是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謀求對立面的和睦共處是一種“和”。
總的看來,“貴和”能有效地避免過激或對抗行為,減少人際摩擦與社會內耗,使中國人的人際關系帶有濃重的人情味,較為穩固持久,對社會具有良性功能。但對其負面效應應予以批判。